艾葉味辛、苦,性溫,無毒,歸脾、肝、腎經,芳香溫散,可升可降。其具有溫經止血、散寒止痛、降濕殺蟲的功效,主治月經不調、痛經、宮寒不孕、胎動不安、心腹冷痛、吐血、衄血、咯血、便血、崩漏、妊娠下血、泄瀉久痢、帶下、濕疹、疥癬、癰腫、痔瘡等,還可用于灸治百病。
艾葉預防瘟疫已有幾千年歷史,且現代醫學藥理研究表明,艾葉是廣譜抗菌抗病毒藥物,對多種病毒和細菌有抑制和殺傷作用,對呼吸系統疾病有一定防治作用,用途廣泛,是有價值的草藥。
艾葉所含揮發油對皮膚有輕度刺激,可引起發熱潮紅;口服能刺激胃腸道分泌,3 - 5g干艾葉可增進食欲,但大劑量會引發胃腸道急性炎癥,導致大量惡心嘔吐。大量吸收后會使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,出現譫妄、驚厥及肝損害等。還可能因神經反射性變化及血管壁受損,致子宮充血、出血,妊娠時甚至流產。另外,艾草不宜長期食用,潮濕春季7 - 8天吃1次即可,風熱感冒患者不宜食用。
適度飲酒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,降低心肌梗塞、中風、動脈粥樣硬化及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發病率。但酒對肝臟影響大,酒精代謝產生的乙醛有毒,氧化過程會直接傷害肝臟,脂肪堆積會引起脂肪肝,長期過量飲酒會導致肝硬化,喝酒后出現急性腹痛、惡心、嘔吐、發燒、腸胃出血等癥狀可能是酒精性肝炎。此外,攝入較多酒精對記憶力、注意力、判斷力、機能及情緒反應有嚴重傷害,飲酒太多會造成口齒不清、視線模糊、失去平衡力。
艾葉和酒各有其特性、功效與副作用,艾葉泡酒雖有一定益處,但要注意適量飲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