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草的藥用價值及應用
艾草,又名家艾、艾蒿,其性味苦、辛、溫,入脾、肝、腎經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“艾以葉入藥,性溫、味苦、無毒、純陽之性、通十二經、具回陽、理氣血、逐濕寒、止血安胎等功效,亦常用于針灸”,故被稱為“醫草”。在臺灣流行的“藥草浴”,大多選用艾草。
藥用功效
- 理氣血、溫經脈:艾草苦燥辛散,能理氣血、溫經脈、逐寒濕、止冷痛,是婦科要藥。可用于治療脘腹冷痛,經寒不調,宮冷不孕等證,如艾附暖宮丸。
- 炒炭止血:炒炭后可治虛寒性月經過多,崩漏帶下,妊娠胎漏,如膠艾湯。
- 外灸散寒:搗絨制成艾條、艾柱,外灸能散寒止痛,溫煦氣血。
- 外洗止癢:煎湯外洗可治濕瘡疥癬,祛濕止癢。
- 通經活絡:《本草》載“艾葉能灸百病”,《本草從新》說其能“回垂絕之陽,通十二經,走三陰,理氣血,逐寒濕,暖子宮”,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,有通經活絡,祛除陰寒,消腫散結,回陽救逆等作用。
- 抗菌抗病毒:艾葉預防瘟疫已有幾千年歷史,現代醫學藥理研究表明,它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藥物,對很多病毒和細菌有抑制和殺傷作用,對呼吸系統疾病有一定防治作用,其煙薰防疫法簡便易行。
其他作用
艾草的莖、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,能產生奇特芳香,可驅蚊蠅、蟲蟻,凈化空氣。中醫針灸中的灸法,是把艾葉加工成的“艾絨”放在穴道上灼燒治病。
艾葉泡酒的功效及適用人群
艾葉泡酒能夠理氣血,逐寒濕;溫經,止血,安胎。可治心腹冷痛,泄瀉轉筋,久痢,吐衄,下血,月經不調,崩漏,帶下,胎動不安,癰瘍,疥癬,使艾葉理氣驅寒活絡的功效更上一層樓。適合體寒的人、經痛的女性、有關節炎肩周炎及腰痛的人使用。
綜上所述,艾草具有多種藥用功效和作用,在醫藥和日常生活中均有廣泛應用價值。
*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,僅供閱讀參考。如有不適,建議立即就醫,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、治療為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