炙黃芪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片,直徑0.8 - 3.5cm,厚0.1 - 0.4cm。外表皮淺棕黃或棕褐色,略有光澤,可見縱皺紋或縱溝。切面皮部淺黃色,木質部黃色,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,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狀,黑褐色或呈空洞。具蜜香氣,味甜,略帶黏性,嚼之微有豆腥味。
性味:甘,溫。歸經:歸肺、脾經。功能主治:益氣補中,用于氣虛乏力,食少便溏,一般與黨參等合并使用,主要用于補氣。
置通風干燥處,防潮,防蛀。
炙黃芪重在補氣升陽,在黃芪的諸炮制品中應用最多,因飲片臨床需求量大,炮制研究受重視,如傳統方法改進、炮制溫度、時間、輔料用量、成品質量分析等研究報道較多。
傳統黃芪炮制以蜜炙為主,將生黃芪切片,加蜂蜜炒制而成,炮制較為粗糙,勞動強度大。
學者重視蜜炙黃芪內在質量控制,研究了黃芪甲苷、芒柄花素、毛蕊異花酮、總磷脂等含量,其中黃芪甲苷含量研究方法多樣,結果可靠,可作為控制黃芪內在質量標準的指標。《中國藥典》仍采用傳統制法,黃芪蜜炙工藝改進與優化尚待進一步研究。
綜上所述,炙黃芪在藥用價值、炮制方法等方面有諸多研究,目前雖有一些新的炮制探索,但《中國藥典》傳統制法仍被遵循,其炮制工藝的改進和優化還有很大研究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