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因:引發胃發炎、胃潰瘍的因素眾多,長期壓力過大可使自律神經亢進,促使胃酸增加,進而形成慢性胃疾;攝取刺激性食物會傷害胃部黏膜,造成急性潰瘍。
癥狀:上腹部悶痛、食欲不振、惡心腹脹、嗝氣、厭食和體重減輕等。急性患者會明顯感到腹部刺痛、灼痛,甚至惡心嘔吐,需盡快就醫。
治療對策:在醫生指示下禁食,再循序漸進恢復飲食。平時避免煙酒、咖啡、茶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;避免粗纖維食物,防止摩擦脆弱胃壁,影響傷口愈合;空腹時不喝可樂等碳酸飲料。急性胃炎患者因反復病發和出血易出現缺鐵性貧血,應選擇含鐵豐富的紅肉及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,如柳橙、檸檬等促進鐵質吸收。
原因:下食道括約肌不自主松開或張力下降,導致胃和食道間的賁門口無法緊閉,胃里的胃酸和酵素逆流向上,而食道壁薄無法抗酸,產生火燒心和灼熱感。
癥狀:打嗝、食道痙攣、吞咽困難、火燒心與灼熱感,甚至引發食道潰瘍或上皮黏膜細胞病變,最終可能演變為食道癌。
治療對策:因個體對食物反應不同,患者需觀察易引發不適的食物并減少攝取。少吃甜食、油炸、高脂飲食;空腹不吃酸性食物,如柑橘類水果、醋等,以防胃酸大量分泌;少吃難消化的糯米、芹菜、竹筍等粗纖維食物以及動物的筋皮部位,避免逆流癥狀加重。
原因:消化不良是常見胃疾,約三四成的人有此經歷,吃太快、吃太多、壓力大都可能導致消化系統失調,引發消化不良。
癥狀:飯后出現腹痛、胃脹、惡心、嘔吐,排除潰瘍因素后,稱為“非潰瘍性消化不良”。
治療對策:不吃難消化和過油、辛辣的食物;少吃豆類、奶類、十字花科蔬菜等產氣食物,避免腹脹;少食多餐、細嚼慢咽、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,有助于消化不良癥狀早日消失。
結論:不同的胃部疾病有不同的成因、癥狀和治療對策,患者需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,以促進胃部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