宮頸糜爛相關知識介紹
定義與名稱演變
宮頸糜爛曾是婦科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,2008年“宮頸柱狀上皮異位”取代了“宮頸糜爛”的叫法。它是慢性子宮炎病變過程中最常見的局部特征,受炎性分泌物浸漬,宮頸鱗狀上皮脫落,由宮頸管的柱狀上皮覆蓋代替,表現為宮頸糜爛。
類型
- 單純性糜爛:宮頸處粘膜柱狀上皮生長較慢,上皮平坦,外表光滑。
- 腺樣糜爛:柱狀上皮生長速度快,形成腺體增生。
- 濾泡型糜爛:腺體擴張所致。
- 乳頭狀糜爛:伴間質增生,形成小的突起,被覆柱狀上皮不均。
認知誤區
很多人認為宮頸糜爛是一種疾病需要醫治,實際上大多數宮頸糜爛并非真正的病理性糜爛,不需要治療。
分級
臨床上按宮頸糜爛面積的大小,將宮頸糜爛分為Ⅰ、Ⅱ、Ⅲ度。
主要癥狀
- 白帶增多:通常呈乳白色或淡黃色的膿性分泌物,有時為血性或夾雜血絲。
- 外陰陰道瘙癢疼痛:白帶增多刺激可繼發外陰炎或陰道炎。
- 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伴下墜感:炎癥較重時沿子宮骶韌帶、主韌帶擴散導致盆腔結締組織炎。
- 尿頻或排尿困難:炎癥波及膀胱三角區或膀胱周圍。
- 不孕:粘稠的白帶不利于精子穿透,嚴重的宮頸炎可引起。
綜上所述,宮頸糜爛有多種類型和癥狀表現,且多數并非真正需要治療的疾病,人們應正確認識它。
*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,僅供閱讀參考。如有不適,建議立即就醫,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、治療為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