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苗接種不良反應相關知識
疫苗大多經過多次臨床試驗以確保安全性,但因其本質是一種蛋白或具抗原性的其他物質,對人體有一定刺激作用,部分寶寶接種后會出現不良反應。
不良反應分類
疫苗接種后的不良反應分為正常反應和異常反應。正常反應通常幾天后會自動消失,異常反應則需及時就醫處理。
具體不良反應表現及處理方式
- 局部反應:部分寶寶接種后會出現輕度腫脹和疼痛。例如百白破疫苗接種后,寶寶屁股上出現硬結是吸附制劑接種后常見現象。
- 全身反應:表現為發熱和周身不適,一般發熱在38.5℃以下,持續1 - 2天屬正常反應。無論局部還是全身的正常反應,通常無需特殊處理,多喂水、讓寶寶多休息即可。若寶寶高熱,可服用退燒藥并好好護理。
- 異常反應:包括局部感染、無菌性膿腫;暈針、癔病;皮疹、血管神經性水腫、過敏性休克等癥狀。遇到暈針、過敏性休克,應立即讓寶寶平臥、頭部放低、口服溫開水或糖水,并請醫生作緊急對癥處理。出現皮疹,可在醫生指導下給寶寶應用脫敏藥。
總之,了解疫苗接種后的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,有助于家長在寶寶接種疫苗后進行正確護理和應對。
*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,僅供閱讀參考。如有不適,建議立即就醫,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、治療為準。